金秋時節,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來到河南大學,與師生暢談人生和理想。這是86歲的孫鈞院士今年第29次出差,即使已過耄耋之年,這位老人每年都要出差30多次,深山老林、黃土高坡、野嶺荒山……只要是為了學問,條件再艱苦他也愿意去。
孫鈞院士是我國的工程力學家、隧道與地下結構工程專家,1949年畢業于國立交通大學(上海)土木工程系。自1952年起,歷任上海同濟大學講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教務處處長、校務委員。
“有動力才能鉆研。”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提起自己的治學之路,孫鈞這樣說道。
做學問要鉆進去,沉下來,才有味道
“我一生的學科研究方向在不停地轉變,靠的就是興趣,沒有興趣就培養興趣。”孫鈞說。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孫鈞被調至同濟大學,從事工程力學教學和研究工作。由于諳熟俄語,1954年9月他擔任了在同濟大學工作的蘇聯橋梁專家的翻譯,學科領域隨之改為橋梁結構與施工。
1960年年初,國家建筑工程部要求同濟大學籌辦國內高校所地下建筑工程專業,孫鈞受命組建地下建筑教研室,學科方向轉為隧道與地下建筑工程,并從此開始了他在地下工程學術領域從事教育與科學研究工作的漫長生涯。
孫鈞感慨道:“個人的努力是起主導作用的,一分努力,一分收獲。要做學問,成‘大師’,就離不開個人的鉆研。興趣是成功的動力,而鉆研則是萌生興趣的源泉。”
孫鈞說,“年輕時,自己幾乎沒有周末,看書總是一看就鉆了進去。到了吃飯時間,愛人叫我吃飯也聽不見。過了一段時間,她喊我說飯涼了也聽不見,直到她沖進書房差不多把我揪起來,我才意識到已經很晚了。做學問就是這樣,鉆進去,沉下來,才有味道。”
“我自23歲~50歲,經歷了歷次政治運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我曾被關進‘牛棚’掃廁所、寫檢討,后來被下放到‘五七’干校鍛煉,勞動改造。在皖南農村勞動的冬夜,我也總是在油燈下讀書,記得清楚的是塔羅勃的《巖石力學》,這是我在巖石力學學科方面的入門書,受益匪淺。當時我深信:搞運動、講斗爭是暫時的,是有盡頭的,不能因此蹉跎了青春壯年的美好年華,更不能挫傷學習的信念,我要抓緊,我要努力。”孫鈞回憶道。
“能使自己做到孜孜以求,潛心研究,數十年如一日地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動力,可以說只有興趣二字。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關鍵,首在鉆研,鉆研—興趣—再鉆研,形成良性循環,有投入就有收獲,成功也必然在望了。”他總結說。
年輕時要讀基本經典專著
孫鈞一再強調年輕時學習的重要性。他說,古人云:開卷有益,人的精力、時間有限,而書海無涯,要趁年輕有選擇地讀幾本經典專著,將來一輩子受用不盡。功底扎實,點深面廣,是做好學問的基礎。再泛讀一些其他有關的書籍和文章、學刊、論文集,以拓寬思維和知識領域。
孫鈞回憶道,自己小時候,“七七事變”后,舉家逃到蘇北泰縣(今泰州市),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太平洋戰爭爆發,父親奉調經香港去內地應職,家里幾個孩子只能依靠微薄的獎學金的資助上學,艱難度日,生活清苦。晚上生怕敵機轟炸,只能用黑布遮掩窗扉防燈光外泄,兄弟姐妹們圍著一張小桌子苦讀。
挨到中學畢業,孫鈞自己不愿意放棄學業,憑著勤奮和努力,考進了圣約翰大學,但因為家庭經濟原因,他中途不得不輟學去法院做臨時工,做些抄抄寫寫的“錄事”工作。
1945年秋,孫鈞以高分被上海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錄取,盡管生活清苦,但浩瀚如海洋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卻深深地吸引了他。孫鈞說:“我在交大的4年中忘我學習,發奮求知,感謝恩師們的諄諄教誨,也靠著自己的努力,使我在土木工程學科的理論功底和專業技能打下了較為牢固、厚實的基礎,后來真感受到一輩子受用不盡!”
他告誡青年學子:古人云:“三十而立”,而立就是說“該立了”,人生成功的基礎在30歲前后,要在跨出校門的幾年間拼搏努力,為今后的事業、個人的美好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孫鈞提醒年輕人:年輕時候的積累是多方面的,讀書學習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但千萬不能死讀書,更要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鍛煉。
(來源:科技日報網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