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機械設備網 媒體導讀】面對日益嚴重的霧霾,全民都要為能源轉型、減排、減污承擔一部分成本。治理霧霾,人人有責。
治理霧霾,人人有責
霧霾治理和GDP增速不一定直接關聯
GDP和霧霾,應該說不僅僅是霧霾,和我們工業進程發展的歷史有一定的關聯,因為原來我們首先解決的是經濟發展增速的問題,對環境的關注不夠,也沒有什么認識,倒不見得一定和GDP的增速有什么很直接的關聯,是我們一個發展過程認識,一開始我們認識到可以在能源結構、行業選擇方面會有所選擇的話會好一些。
就像現在丹麥,丹麥過去10年經濟增速不減,但是它的化石能源一直在減少,整個歐洲在過去20年都是空氣改善的一個大洲,不一定是直接關聯的,這是我的回答。
以前對能源安全認識有誤區
對煤的依賴問題被認為基礎是由于能源稟賦,我不太認同。德國、日本,包括韓國,都是極缺乏資源的經濟大國,他們也能做到不依賴。我們現在慣性,還有幾千年小農經濟的習慣,一直基于自然稟賦來談能源結構,認為剛性很強,叫“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一直強調能源供給安全,不太強調能源結構的調整和改善。這種思維模式不是一下能去掉的。
我們的煤一下子占*20%幾到現在50%幾,不是改革開放一直的水平,而是2002年開始的。用煤劇增,其實和對能源安全的認識不全面有關系,以為手中有的東西就是安全的。
現在發現霧霾給我們的身體、健康、生命帶來*的不安全。所以怎么平衡看這個問題?過去發展模式過分強調了GDP,又過分強調了所謂的供給安全和資源稟賦約束,忘記了整個環境的承受。其實并不見得一定被這個約束住。
煤炭的現實主義和環保的理想主義
強調能源安全供給之外,還有能源的經濟性。一噸煤如果轉化為氣來比較,現在一個單位煤的價格大概是30美元,不管怎么樣一個單位的氣都要7到8個美元,我們進口中亞的氣在11—12美元,進口俄羅斯的氣11美元。從經濟性來講,我們不得不使用煤為基礎的東西,或者講叫煤炭的現實主義和環保的理想主義權衡。
對于環保和生存環境的問題,也不僅只是經濟賬。為什么的煤比例只有20%都不到?而中國為什么還有60%多呢?除了我們強調的資源稟賦、經濟性之外,還有很重要一條,就是在發展過程中,我們是生產大國,出口了很多能源,我們的經濟結構中,能源是變成制成品出去了。在這樣的約束下怎么解決,要盡可能減少直接燃燒排放,更多的集中。
能源轉型不是無代價
要盡可能加快低碳能源,包括天然氣,像這次*宣布的氣價并軌,就是存量氣和增量氣并軌,實際是把整個天然氣國內市場價格降下來。短期來說,有利于增加天然氣的使用量,但是長遠來說,它是不可持續的,因為進口和國內使用的價差,終還得要有人買單的。
但是短期內把它提起來,成為不可或缺,因為能源轉型一定有成本增加的過程,不可能是無代價的,這個代價怎么來分擔?大概半年前,澳大利亞的大使問我,“你覺得為了減少污染和霧霾,中國每個人愿意增加多少支出呢?”我沒法回答。
我們覺得這都是政府的責任。在這方面要有全民的認識。全民都要為能源轉型、減排、減污承擔一部分成本。政府承擔了責任,但后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一點應該有清晰的概念,這是我們自己的事。
中國現在的能源結構還停留在100年前
能源結構的調整,表面上是這種能源換到了那種能源,但實際上是一大批的技術創新。人類整個發展歷程和怎么使用能源是直接相關的,不同的能源使用方式代表著人們進入了新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階段有不同的能源結構。
而中國現在的能源結構還停留在100年前。簡單的,木材我們現在還可以烤肉,但是不會有煤炭去烤的肉,煤炭只是用來煮飯、用來做食物,這個爐灶都要改變。不要說蒸汽機、火車這種東西是在煤炭時代出來的。到了石油時代,沒有石油時代就不會有汽車、不會有飛機,這一大串的文明進步在這后頭。
中國現在成了大能源消費國,我們是繼續落后在文明發展的階段呢,永遠做一個跟隨者呢,還是要做能源結構調整的者,做文明的推進者呢?技上面的、術上面的東西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政治家、各層級的企業家、科學家們得有一個比較高遠的立意。
中華民族要復興,光是復興還不夠,我們得走在文明的前面,爭取做文明發展的。如果我們的能源結構仍然停留在100年前,怎么來做這個事?
能源革命下一個突破口是儲能
能源革命的下一個突破口是儲能技術的突破。石油過去幾乎不可替代,但只要出現了這個突破,就可替代了。所以我認為能源革命的方向,不會停留在由于現在材料和資源稟賦積累方面,是一種既是積累的保障,誰掌握了這個方向、誰領頭了誰就在下一輪能源革命中占據著的地位。
現在網絡時代、從概念到商品的周期是很短的,現在用的手機內存卡,前幾年諾貝爾獎才授給了這個,去年諾貝爾獎是授給了石墨烯的。我相信突破口會在這些地方,而不會延續著過去由材料改變造成的能源轉型,由于物理燃料改變組合的知識爆炸積累的過程帶來的東西。
中國現在將近有一半能源是專門從電再到消費者的,而歐洲這個指數已經超過60%了。越是發達的國家,就越要變成電的消費者,我們也必須要考慮。真正下一個潮流的一定是技術創新。能源轉型的背后,包括頁巖油、頁巖氣的出現,背后都是技術革命帶來的進步。技術革命,現在加上商業模式和資本的使用組合。所以光停留在傳統模式上去考慮,一定會進步的比較慢。
能源價格體系是以電為核心的
現在能源已經到了相互可替代的狀態了,考慮價格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能源價格體系,再不能單打獨斗了。
現在核心問題不是沒有氣,為什么可以60%石油進口?就是石油價格可以跟接軌。氣價非得要政府壓住,但是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電和氣是可互相替代的,電和油是不可互相替代的。
電和氣可替代,價格哪個便宜就用哪個。但電又是政府關注的東西,始終沒有市場化。我有過一篇演講,要以電為基礎,重構中國的能源體系。我們一說到能源,馬上就會想到煤油氣,其實電在里頭更是起著核心作用。
其實電不僅僅連接了各種燃料,而且還連接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不管創新什么東西也好,以市場來發現價格,價格來形成市場,只要這個體系里不能形成這個,它就不是市場化的。所以能源價格體系是電為核心的。
治理霧霾,人人有責
GDP和霧霾,應該說不僅僅是霧霾,和我們工業進程發展的歷史有一定的關聯,因為原來我們首先解決的是經濟發展增速的問題,對環境的關注不夠,也沒有什么認識,倒不見得一定和GDP的增速有什么很直接的關聯,是我們一個發展過程認識,一開始我們認識到可以在能源結構、行業選擇方面會有所選擇的話會好一些。
就像現在丹麥,丹麥過去10年經濟增速不減,但是它的化石能源一直在減少,整個歐洲在過去20年都是空氣改善的一個大洲,不一定是直接關聯的,這是我的回答。
以前對能源安全認識有誤區
對煤的依賴問題被認為基礎是由于能源稟賦,我不太認同。德國、日本,包括韓國,都是極缺乏資源的經濟大國,他們也能做到不依賴。我們現在慣性,還有幾千年小農經濟的習慣,一直基于自然稟賦來談能源結構,認為剛性很強,叫“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一直強調能源供給安全,不太強調能源結構的調整和改善。這種思維模式不是一下能去掉的。
我們的煤一下子占*20%幾到現在50%幾,不是改革開放一直的水平,而是2002年開始的。用煤劇增,其實和對能源安全的認識不全面有關系,以為手中有的東西就是安全的。
現在發現霧霾給我們的身體、健康、生命帶來*的不安全。所以怎么平衡看這個問題?過去發展模式過分強調了GDP,又過分強調了所謂的供給安全和資源稟賦約束,忘記了整個環境的承受。其實并不見得一定被這個約束住。
煤炭的現實主義和環保的理想主義
強調能源安全供給之外,還有能源的經濟性。一噸煤如果轉化為氣來比較,現在一個單位煤的價格大概是30美元,不管怎么樣一個單位的氣都要7到8個美元,我們進口中亞的氣在11—12美元,進口俄羅斯的氣11美元。從經濟性來講,我們不得不使用煤為基礎的東西,或者講叫煤炭的現實主義和環保的理想主義權衡。
對于環保和生存環境的問題,也不僅只是經濟賬。為什么的煤比例只有20%都不到?而中國為什么還有60%多呢?除了我們強調的資源稟賦、經濟性之外,還有很重要一條,就是在發展過程中,我們是生產大國,出口了很多能源,我們的經濟結構中,能源是變成制成品出去了。在這樣的約束下怎么解決,要盡可能減少直接燃燒排放,更多的集中。
能源轉型不是無代價
要盡可能加快低碳能源,包括天然氣,像這次*宣布的氣價并軌,就是存量氣和增量氣并軌,實際是把整個天然氣國內市場價格降下來。短期來說,有利于增加天然氣的使用量,但是長遠來說,它是不可持續的,因為進口和國內使用的價差,終還得要有人買單的。
但是短期內把它提起來,成為不可或缺,因為能源轉型一定有成本增加的過程,不可能是無代價的,這個代價怎么來分擔?大概半年前,澳大利亞的大使問我,“你覺得為了減少污染和霧霾,中國每個人愿意增加多少支出呢?”我沒法回答。
我們覺得這都是政府的責任。在這方面要有全民的認識。全民都要為能源轉型、減排、減污承擔一部分成本。政府承擔了責任,但后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一點應該有清晰的概念,這是我們自己的事。
中國現在的能源結構還停留在100年前
能源結構的調整,表面上是這種能源換到了那種能源,但實際上是一大批的技術創新。人類整個發展歷程和怎么使用能源是直接相關的,不同的能源使用方式代表著人們進入了新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階段有不同的能源結構。
而中國現在的能源結構還停留在100年前。簡單的,木材我們現在還可以烤肉,但是不會有煤炭去烤的肉,煤炭只是用來煮飯、用來做食物,這個爐灶都要改變。不要說蒸汽機、火車這種東西是在煤炭時代出來的。到了石油時代,沒有石油時代就不會有汽車、不會有飛機,這一大串的文明進步在這后頭。
中國現在成了大能源消費國,我們是繼續落后在文明發展的階段呢,永遠做一個跟隨者呢,還是要做能源結構調整的者,做文明的推進者呢?技上面的、術上面的東西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政治家、各層級的企業家、科學家們得有一個比較高遠的立意。
中華民族要復興,光是復興還不夠,我們得走在文明的前面,爭取做文明發展的。如果我們的能源結構仍然停留在100年前,怎么來做這個事?
能源革命下一個突破口是儲能
能源革命的下一個突破口是儲能技術的突破。石油過去幾乎不可替代,但只要出現了這個突破,就可替代了。所以我認為能源革命的方向,不會停留在由于現在材料和資源稟賦積累方面,是一種既是積累的保障,誰掌握了這個方向、誰領頭了誰就在下一輪能源革命中占據著的地位。
現在網絡時代、從概念到商品的周期是很短的,現在用的手機內存卡,前幾年諾貝爾獎才授給了這個,去年諾貝爾獎是授給了石墨烯的。我相信突破口會在這些地方,而不會延續著過去由材料改變造成的能源轉型,由于物理燃料改變組合的知識爆炸積累的過程帶來的東西。
中國現在將近有一半能源是專門從電再到消費者的,而歐洲這個指數已經超過60%了。越是發達的國家,就越要變成電的消費者,我們也必須要考慮。真正下一個潮流的一定是技術創新。能源轉型的背后,包括頁巖油、頁巖氣的出現,背后都是技術革命帶來的進步。技術革命,現在加上商業模式和資本的使用組合。所以光停留在傳統模式上去考慮,一定會進步的比較慢。
能源價格體系是以電為核心的
現在能源已經到了相互可替代的狀態了,考慮價格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能源價格體系,再不能單打獨斗了。
現在核心問題不是沒有氣,為什么可以60%石油進口?就是石油價格可以跟接軌。氣價非得要政府壓住,但是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電和氣是可互相替代的,電和油是不可互相替代的。
電和氣可替代,價格哪個便宜就用哪個。但電又是政府關注的東西,始終沒有市場化。我有過一篇演講,要以電為基礎,重構中國的能源體系。我們一說到能源,馬上就會想到煤油氣,其實電在里頭更是起著核心作用。
其實電不僅僅連接了各種燃料,而且還連接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不管創新什么東西也好,以市場來發現價格,價格來形成市場,只要這個體系里不能形成這個,它就不是市場化的。所以能源價格體系是電為核心的。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機械設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監測能力的提升也使得污染物溯源以及重災區的治理變得容易起來,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從源頭控制霧霾產生,貼近民生讓大眾做好霧霾防護。
- 2015-03-10 11:21:12
- 478
-
關于霧霾的成因,院士專家們有專業的科學分析,在這里筆者就不再班門弄斧,但對于“治霾者”文章中的一些說法,筆者認為有失偏頗,誤導社會,危害*。
- 2015-03-10 11:21:12
- 804
-
我們經常說環境容量的時候,一個指標是人均能耗,我們人均能耗比美國、西方少得多,第二個指標是每千美元GDP能耗。而環境容量是有限的,霧霾就是大自然給我們的一個信號,人要敬畏自然。
- 2015-03-10 11:21:12
- 2365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