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機械設備網 市場分析】此前,中國頁巖氣突飛猛進的發展步伐似乎已經放慢。頁巖氣作為天然氣的一種,資源量巨大,對國家的能源結構和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戰略作用。進入21世紀后因技術突破而橫空出世,很快就引發了能源業界的震動,甚至被認為掀起了一場“頁巖氣革命”。
處于初級階段
“依據測算300億立方米的年產量,大約需要數千口頁巖氣開采井。如此龐大的井口數,只有短短六年的開發時間,對于尚在探測和摸索過程中的中國頁巖氣行業來說,難度并不小。”殷彥軍說。
據悉,一口井的綜合成本,高達8000萬至12000萬,成本和耗時都是美國的2到3倍。這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頁巖氣破局的關鍵是迅速提率、建立標準,并且探尋出適合中國地質狀況的開采技術。
“中國頁巖氣尚處在初級階段,國家還沒有明確的標準出臺,用戶需求也不是很明顯。但隨著頁巖氣的大規模開發,未來需求會比較大,亟待一個穩定的、規模化、可操作的標準體系。”行業觀察者胡津銘說。
資源詳查需確認經濟開采儲量
頁巖氣是埋藏于富有機質的泥頁巖及其夾層當中,以吸附或游離狀態賦存的非常規天然氣。頁巖氣之所有成為“革命”,主要有兩條:一是資源儲量巨大,二是由于鉆井技術的進步使得開采成本急劇下降。對于中國而言,現有資源量預估一是來源于美國EIA的評估,二是來源于已經開展的“全國頁巖氣資源戰略選區及評價”工作的預測量。兩者都是根據地質條件作出的預測評估,仍然缺乏地質勘探及鉆井資料詳查的數據支撐,中國終可開采的頁巖氣資源,在目前恐怕還是個未知數。
我們還需區分資源量、探明儲量、技術可開采儲量和經濟可開采儲量的差別。根據《聯合國化石能源和礦產資源分類框架》,資源的可采性受到三個因素的主要影響:地質認識程度、礦場項目狀態與可行性,以及經濟與商業存續性,分別可對應探明儲量、技術可開采儲量和經濟可開采儲量。雖然這三者的關系隨著技術與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也是動態的,但是資源基礎要轉化為技術可開采儲量,并終被開采的經濟可開采儲量,每一層都要打個大折扣。
中國尚不能復制美國頁巖氣模式
10月8日,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能源經濟與氣候變化聯合研究中心、*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石油學會聯合主辦的中美頁巖氣學術問題研討會在京舉行。中美專家一致認為,中國尚不具備復制美國頁巖氣經驗的條件,當務之急是抓緊完善相關配套性政策措施,為將要到來的頁巖氣大規模開發鋪好溫床。
與會的20多位專家大都是*關注、甚至直接參與中美頁巖氣開發的專家學者,他們在對中美頁巖氣開發的地質條件、政策環境、配套設施、能源結構、開采歷史等進行對比研究后認為,中美不一樣的國情決定了必須走出各自的路子。
*油氣戰略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岳來群表示,未來我國天然氣消費和開發的新突破有賴于制度革命,也就是要先從國家制度層面做好頂層設計。與能源相關的配套性改革要跟上。此外,應注重扶持中小企業進入,美國頁巖氣革命之所以成功,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引導大量小企業參與。
中科院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范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馮連勇等也呼吁,我國應加強戰略、策略、經濟性、環保、法律及制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不解決配套政策問題,中國的頁巖氣開發前景不容樂觀。
中國石油咨詢中心、*油氣研究中心咨詢專家查全衡說,我國頁巖氣技術、服務市場不完善,專業服務公司很少。不解決“船和橋”的問題,我國頁巖氣開發目標將難以達到。我們還要找出開發過程更省水、省地、省錢的辦法來。
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曉寧認為,建立頁巖氣開發這樣全新的技術體系,需要有一整套金融配套辦法,而目前我國相關的措施還很不完善。
中外聯手劍指標準化開采平臺
作為中國頁巖氣開發的先導者之一殼牌公司,很早就攜手中石油、中石化勘測開采。而后,GE公司也加入這一團隊。殼牌公司擁有豐富的北美頁巖氣的勘探開發經驗,中石油、中石化等巨頭比較了解四川氣層和地質情況,而GE公司則在井口、壓力閥、采油樹等關鍵設備上,具有比較成熟的產品和經驗。各方均有優勢,合作溝通。
而早在上世紀80年代,GE的井口設備工廠就已經漂洋過海落戶上海,只不過當年國內還沒有頁巖氣的概念。
“壓力環境的差異令中國在壓裂方面的投入成本就比美國高得多,因為氣藏比較深,開采的周期又長,在地面鉆井后一般要花八九個月時間才能知道到底有多少出氣量,投資的風險比美國更大。”GE天然氣集團頁巖氣項目工程經理殷彥軍分析說。
嚴苛的地質條件,造成了能源企業在鉆井作業的實際設計過程中,必須考量更多針對性能和安全的要求。2012年起,GE就與中石油、殼牌合作深耕頁巖氣開采,經受著本土化創新的洗禮。
未來,三家合作將致力于提高開采質量、穩定設備平臺、降低生產成本和提升施工安全等諸多方面,“定制化”與“設備標準化”相結合,盡量符合客戶的需求,以期實現穩定、的工業化生產體系。
“工業標準化平臺,主要是根據中石油的生產需求、結合殼牌多年來的勘探開采經驗、GE參與并合作做出的標準化技術體系,并增加產品的通用性,互換性、穩定性,能夠大規模復制、推廣。”殷彥軍說:“在目前重點試點的30多口氣井中,已經有10多口非常接近理想中的標準化、穩定化的技術平臺。”
據悉,目前中石油在四川擁有的三個頁巖氣田:富順、梓潼、金秋,鉆井和生產都是和殼牌合作,而GE則提供在鉆采過程中使用的采油井口和采油樹等專業設備。
而無論是陸上還是海底鉆井,都需要井口控制設備,其中為關鍵的是密封性能。由于中國的頁巖氣開發,技術上屬于高溫高壓,還有較高的抗腐蝕性要求,這就給整個頁巖氣開采,帶來了*困難。
“舉個簡單的例子,常規的井口設備是鋼圈連接的方式,所以我們期產品就是從外部設計鎖緊裝置,有很多壓力通道,但殼牌擔心安全隱患,就提出設備盡量要減少漏點,我們后是從GE既有的深海鉆井設備上得到一些啟發,修改成了整體式的井口,并在內部安裝鎖緊裝置。”GE天然氣集團頁巖氣項目工程經理殷彥軍說。
在四川幾個頁巖氣重點產區,開采企業大多吃了不少苦頭。在目前的合作階段,中石油、中石化、殼牌、康菲、GE、雪佛龍等諸多中外企業,都在強化技術合作,探索出一條適合大多數環境的標準化開采平臺。
處于初級階段
“依據測算300億立方米的年產量,大約需要數千口頁巖氣開采井。如此龐大的井口數,只有短短六年的開發時間,對于尚在探測和摸索過程中的中國頁巖氣行業來說,難度并不小。”殷彥軍說。
據悉,一口井的綜合成本,高達8000萬至12000萬,成本和耗時都是美國的2到3倍。這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頁巖氣破局的關鍵是迅速提率、建立標準,并且探尋出適合中國地質狀況的開采技術。
“中國頁巖氣尚處在初級階段,國家還沒有明確的標準出臺,用戶需求也不是很明顯。但隨著頁巖氣的大規模開發,未來需求會比較大,亟待一個穩定的、規模化、可操作的標準體系。”行業觀察者胡津銘說。
資源詳查需確認經濟開采儲量
頁巖氣是埋藏于富有機質的泥頁巖及其夾層當中,以吸附或游離狀態賦存的非常規天然氣。頁巖氣之所有成為“革命”,主要有兩條:一是資源儲量巨大,二是由于鉆井技術的進步使得開采成本急劇下降。對于中國而言,現有資源量預估一是來源于美國EIA的評估,二是來源于已經開展的“全國頁巖氣資源戰略選區及評價”工作的預測量。兩者都是根據地質條件作出的預測評估,仍然缺乏地質勘探及鉆井資料詳查的數據支撐,中國終可開采的頁巖氣資源,在目前恐怕還是個未知數。
我們還需區分資源量、探明儲量、技術可開采儲量和經濟可開采儲量的差別。根據《聯合國化石能源和礦產資源分類框架》,資源的可采性受到三個因素的主要影響:地質認識程度、礦場項目狀態與可行性,以及經濟與商業存續性,分別可對應探明儲量、技術可開采儲量和經濟可開采儲量。雖然這三者的關系隨著技術與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也是動態的,但是資源基礎要轉化為技術可開采儲量,并終被開采的經濟可開采儲量,每一層都要打個大折扣。
中國尚不能復制美國頁巖氣模式
10月8日,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能源經濟與氣候變化聯合研究中心、*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石油學會聯合主辦的中美頁巖氣學術問題研討會在京舉行。中美專家一致認為,中國尚不具備復制美國頁巖氣經驗的條件,當務之急是抓緊完善相關配套性政策措施,為將要到來的頁巖氣大規模開發鋪好溫床。
與會的20多位專家大都是*關注、甚至直接參與中美頁巖氣開發的專家學者,他們在對中美頁巖氣開發的地質條件、政策環境、配套設施、能源結構、開采歷史等進行對比研究后認為,中美不一樣的國情決定了必須走出各自的路子。
*油氣戰略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岳來群表示,未來我國天然氣消費和開發的新突破有賴于制度革命,也就是要先從國家制度層面做好頂層設計。與能源相關的配套性改革要跟上。此外,應注重扶持中小企業進入,美國頁巖氣革命之所以成功,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引導大量小企業參與。
中科院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范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馮連勇等也呼吁,我國應加強戰略、策略、經濟性、環保、法律及制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不解決配套政策問題,中國的頁巖氣開發前景不容樂觀。
中國石油咨詢中心、*油氣研究中心咨詢專家查全衡說,我國頁巖氣技術、服務市場不完善,專業服務公司很少。不解決“船和橋”的問題,我國頁巖氣開發目標將難以達到。我們還要找出開發過程更省水、省地、省錢的辦法來。
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曉寧認為,建立頁巖氣開發這樣全新的技術體系,需要有一整套金融配套辦法,而目前我國相關的措施還很不完善。
中外聯手劍指標準化開采平臺
作為中國頁巖氣開發的先導者之一殼牌公司,很早就攜手中石油、中石化勘測開采。而后,GE公司也加入這一團隊。殼牌公司擁有豐富的北美頁巖氣的勘探開發經驗,中石油、中石化等巨頭比較了解四川氣層和地質情況,而GE公司則在井口、壓力閥、采油樹等關鍵設備上,具有比較成熟的產品和經驗。各方均有優勢,合作溝通。
而早在上世紀80年代,GE的井口設備工廠就已經漂洋過海落戶上海,只不過當年國內還沒有頁巖氣的概念。
“壓力環境的差異令中國在壓裂方面的投入成本就比美國高得多,因為氣藏比較深,開采的周期又長,在地面鉆井后一般要花八九個月時間才能知道到底有多少出氣量,投資的風險比美國更大。”GE天然氣集團頁巖氣項目工程經理殷彥軍分析說。
嚴苛的地質條件,造成了能源企業在鉆井作業的實際設計過程中,必須考量更多針對性能和安全的要求。2012年起,GE就與中石油、殼牌合作深耕頁巖氣開采,經受著本土化創新的洗禮。
未來,三家合作將致力于提高開采質量、穩定設備平臺、降低生產成本和提升施工安全等諸多方面,“定制化”與“設備標準化”相結合,盡量符合客戶的需求,以期實現穩定、的工業化生產體系。
“工業標準化平臺,主要是根據中石油的生產需求、結合殼牌多年來的勘探開采經驗、GE參與并合作做出的標準化技術體系,并增加產品的通用性,互換性、穩定性,能夠大規模復制、推廣。”殷彥軍說:“在目前重點試點的30多口氣井中,已經有10多口非常接近理想中的標準化、穩定化的技術平臺。”
據悉,目前中石油在四川擁有的三個頁巖氣田:富順、梓潼、金秋,鉆井和生產都是和殼牌合作,而GE則提供在鉆采過程中使用的采油井口和采油樹等專業設備。
而無論是陸上還是海底鉆井,都需要井口控制設備,其中為關鍵的是密封性能。由于中國的頁巖氣開發,技術上屬于高溫高壓,還有較高的抗腐蝕性要求,這就給整個頁巖氣開采,帶來了*困難。
“舉個簡單的例子,常規的井口設備是鋼圈連接的方式,所以我們期產品就是從外部設計鎖緊裝置,有很多壓力通道,但殼牌擔心安全隱患,就提出設備盡量要減少漏點,我們后是從GE既有的深海鉆井設備上得到一些啟發,修改成了整體式的井口,并在內部安裝鎖緊裝置。”GE天然氣集團頁巖氣項目工程經理殷彥軍說。
在四川幾個頁巖氣重點產區,開采企業大多吃了不少苦頭。在目前的合作階段,中石油、中石化、殼牌、康菲、GE、雪佛龍等諸多中外企業,都在強化技術合作,探索出一條適合大多數環境的標準化開采平臺。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機械設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涪陵區綜合能源站發展規劃(2023—2030年)》共計建設綜合能源站28座,其中白濤工業園區白濤組團4座、白濤工業園區清溪組團1座、白濤工業園區臨港組團8座、涪陵高新區10座、珍溪鎮片區1座、馬武鎮片區1座、老城區3座。
- 2014-10-13 09:27:21
- 18904
-
2020年2月6日,據市場消息稱,荷蘭*殼牌石油公司(RDS.A.US)計劃將在頁巖鉆探項目上投入數十億美元。2019年12月份,美國大頁巖氣田的日產量提高至25萬桶。
- 2014-10-13 09:27:21
- 1141
-
近日,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頁巖氣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根據這一規劃,到2017年,全市頁巖氣產業將累計投資878億元,實現頁巖氣產能150億立方米/年,全產業鏈產值730億元。
- 2014-10-13 09:27:21
- 2350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