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行長周小川在《金融研究》期刊撰文,就金融危機中政府救助問題表達其觀點,他指出,應對系統性危機,政府還是應該及時參與救助,但同時也需要防止道德風險。
這篇以*行長周小川署名的長篇文章《金融危機中關于救助問題的爭論》中,闡述、總結了當前政府部門救助金融機構思路、存款保險制度改革、金融稅領域的實施原則,以及*干預、對沖外匯占款措施的宏觀效果等問題。
政府救助應防止道德風險
周小川表示,總體而言過去中國基于一些特殊情況比較傾向于救助。首先因為是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了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行業,意味著金融業出現了問題就必須救,否則意味著集體的失靈甚至死亡;第二,中國是轉軌經濟,金融機構承擔了政策性、半政策性或者體制性的任務,因為金融機構有問題很難說清楚究竟應該由誰來承擔責任,如果不救也是不負責任的;第三,中國改革過程中特別強調社會穩定,如果出了問題不救,容易影響社會穩定。
文章指出,救助應從發展的角度看,也要結合金融業改革發展的狀況做進一步考慮,權衡點也應該逐步有所變化。需要在兩者之間進行必要的取舍、協調,取得平衡,盡可能減少道德風險。
對于政府參與救助的資金來源問題,周小川認為,一個來源是納稅人的錢,一個是私人部門的救助,而更多情況是采取公共部門和私人分攤的辦法。
他認為,從經濟角度而言,為了防范危機以及危機的蔓延,必要時即便用納稅人的錢來進行救助也是應該的,終納稅人的錢還是花在了公共利益上。
特別是對于此前一度熱議的存款保險制度的救助形式,周小川認為,存款保險機制實際上是向銀行客戶征收的一種稅。依靠此制度解決類似金融危機的問題,可能需要大幅度增加存款保險的力度費率。
但他也指出,即便如此,存款保險制度也只針對稀有存款的金融機構,而現代金融市場主要靠資本市場融資的情況下,非存款類金融機構以及影子銀行的大量出現,使得不能僅依靠存款保險制度,因此,銀行也要借助“自保”和“生前遺囑”的方式,即金融機構事先準備好應對機制。
中國不存在貨幣“超發”
周小川文章指出,為了救助采取一些權宜之計是必要的,至少避免了危機擴散、深化,又減輕了*基礎貨幣擴張帶來的壓力,避免經濟馬上出現通貨膨脹,為經濟復蘇爭取時間。之后也可以逐步“退出”市場,通過出售持有的資產,收縮*資產負債表規模,降低*負債,真正收回過去投放的流動性。
對于此前中國*對外匯儲備大幅增長,采取的對沖和基礎貨幣投放,周小川指出,從貨幣投放數量看,每年按照經濟增長對貨幣供應的需求,基本上按照預先設計的、相對穩定的速度投放基礎貨幣,終做到了基本上沒有多印、多投放票子,避免了出現大幅度的通貨膨脹。
他也指出,這并不意味著顯示經濟就沒有通貨膨脹了,物價上漲有各種復雜的原因。此外,對沖過程本身也受到了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在時機、數量上會受到一些干擾,從而暫時沒有實現100%的對沖。而且,還要考慮經濟增長對貨幣投放增加的需要。因此,也沒有必要100%對沖,平均而言對沖85%~90%左右可能就足夠了。
周小川認為,因為對沖操作,*資產負債表的規模確實擴大了,但中國外匯儲備不會無休止地增長,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占GDP比重已經過了,會在今后不斷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外匯占款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會很好的匹配起來,從而消除因外匯占款而可能導致的*通貨膨脹壓力。
對于*參與救助導致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過程,周小川文章認為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需要考慮由于救助而投放的過多的流動性,造成的通貨膨脹;二是要著眼于動態*的調整,既要克服危機,推動經濟復蘇,又要考慮消除*通貨膨脹壓力,在未來中*內實現基礎貨幣投放與經濟增長相互匹配,保持總量上的均衡。
這篇以*行長周小川署名的長篇文章《金融危機中關于救助問題的爭論》中,闡述、總結了當前政府部門救助金融機構思路、存款保險制度改革、金融稅領域的實施原則,以及*干預、對沖外匯占款措施的宏觀效果等問題。
政府救助應防止道德風險
周小川表示,總體而言過去中國基于一些特殊情況比較傾向于救助。首先因為是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了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行業,意味著金融業出現了問題就必須救,否則意味著集體的失靈甚至死亡;第二,中國是轉軌經濟,金融機構承擔了政策性、半政策性或者體制性的任務,因為金融機構有問題很難說清楚究竟應該由誰來承擔責任,如果不救也是不負責任的;第三,中國改革過程中特別強調社會穩定,如果出了問題不救,容易影響社會穩定。
文章指出,救助應從發展的角度看,也要結合金融業改革發展的狀況做進一步考慮,權衡點也應該逐步有所變化。需要在兩者之間進行必要的取舍、協調,取得平衡,盡可能減少道德風險。
對于政府參與救助的資金來源問題,周小川認為,一個來源是納稅人的錢,一個是私人部門的救助,而更多情況是采取公共部門和私人分攤的辦法。
他認為,從經濟角度而言,為了防范危機以及危機的蔓延,必要時即便用納稅人的錢來進行救助也是應該的,終納稅人的錢還是花在了公共利益上。
特別是對于此前一度熱議的存款保險制度的救助形式,周小川認為,存款保險機制實際上是向銀行客戶征收的一種稅。依靠此制度解決類似金融危機的問題,可能需要大幅度增加存款保險的力度費率。
但他也指出,即便如此,存款保險制度也只針對稀有存款的金融機構,而現代金融市場主要靠資本市場融資的情況下,非存款類金融機構以及影子銀行的大量出現,使得不能僅依靠存款保險制度,因此,銀行也要借助“自保”和“生前遺囑”的方式,即金融機構事先準備好應對機制。
中國不存在貨幣“超發”
周小川文章指出,為了救助采取一些權宜之計是必要的,至少避免了危機擴散、深化,又減輕了*基礎貨幣擴張帶來的壓力,避免經濟馬上出現通貨膨脹,為經濟復蘇爭取時間。之后也可以逐步“退出”市場,通過出售持有的資產,收縮*資產負債表規模,降低*負債,真正收回過去投放的流動性。
對于此前中國*對外匯儲備大幅增長,采取的對沖和基礎貨幣投放,周小川指出,從貨幣投放數量看,每年按照經濟增長對貨幣供應的需求,基本上按照預先設計的、相對穩定的速度投放基礎貨幣,終做到了基本上沒有多印、多投放票子,避免了出現大幅度的通貨膨脹。
他也指出,這并不意味著顯示經濟就沒有通貨膨脹了,物價上漲有各種復雜的原因。此外,對沖過程本身也受到了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在時機、數量上會受到一些干擾,從而暫時沒有實現100%的對沖。而且,還要考慮經濟增長對貨幣投放增加的需要。因此,也沒有必要100%對沖,平均而言對沖85%~90%左右可能就足夠了。
周小川認為,因為對沖操作,*資產負債表的規模確實擴大了,但中國外匯儲備不會無休止地增長,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占GDP比重已經過了,會在今后不斷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外匯占款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會很好的匹配起來,從而消除因外匯占款而可能導致的*通貨膨脹壓力。
對于*參與救助導致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過程,周小川文章認為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需要考慮由于救助而投放的過多的流動性,造成的通貨膨脹;二是要著眼于動態*的調整,既要克服危機,推動經濟復蘇,又要考慮消除*通貨膨脹壓力,在未來中*內實現基礎貨幣投放與經濟增長相互匹配,保持總量上的均衡。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機械設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